(上接1版)通过常态化教学研讨和“以赛促教”机制,激发教师教育创新动能;三是“把传统文化种进学生心田”。从二十四节气课程到“忙趁东风放纸鸢”非遗工坊,他鼓励老师设计的跨学科项目让学生在田野调查中触摸文化根脉。
老师们在孙建国的引领下,从教育理念到教学实践都发生了许多转变。西峰区学院路实验学校教师李健兰对此深有感触,“孙校长让我们明白,好老师不仅要教知识,更要当造梦师,要让知识学习和心灵成长齐头并进。”
孙建国利用自己常年积累的教育资源,在学校定期开展航空航天模型展,邀请科学名人开展讲座,鼓励教师跨学科学习授课,让科学的种子在孩子们心中生根发芽。当孙建国带着孩子们在操场上放飞亲手设计扎制的纸鸢时,整个校园沸腾了。“原来科学可以这么有趣。”一位学生说。
“种星”守望:奉一腔真情 等一片星光
一年时间里,西峰区学院路实验学校的变化显著,教师团队在全国教学赛事中崭露头角,学生在中华经典诵读全国展演中斩获佳绩,家校社联动的育人模式被列为省级示范项目,其中,最令孙建国欣慰的是孩子们的成长。“校长爷爷,我以后要造真正的火箭。”“我想像您一样当老师。”……孩子们稚嫩的话语,勾勒出将来的无限可能。
黄土高原的春风掠过校园,教室里的读书声清脆嘹亮。孙建国的白发多了,他笑着说:“白发是岁月留给我的印记。”在他的办公室,人民教育家于漪寄语西峰区学院路实验学校“乐学善思,知行合一”的校训旁,分别挂着上海浦东和庆阳市的地图,在两幅地图间,他用红笔标出一条蜿蜒的线——那是教育的轨迹,也是无数像他这样的“点灯人”正在书写的中国教育“新山海情”。
当被问及何时“功成身退”时,孙建国望向操场上奔跑的孩子们,“等这里的教育生态能自我‘造血’,等更多‘种星星的人’成长起来,那时我或许能安心回上海,但心会永远留在这片热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