陇东报社出版 国内统一刊号:CN62-0013 代号:53-27






英雄“铁娃”——赵德荣

陈宗斌

上世纪五十年代,革命故事影片《红河激浪》上映,在全国引起了强烈反响。影片是以英雄“铁娃”赵德荣的战斗生活为素材改编而成的,是陕甘人民在党的领导下,不畏艰难险阻,英勇顽强开展革命斗争的缩影。

赵德荣,又名赵铁娃,正宁县三嘉乡锦章村人。赵德荣生长在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备受地主、豪绅的剥削压迫,对旧社会有着满腔仇恨。小时候的赵德荣生性刚烈,有胆有识,常与小伙伴越悬崖、走峭壁、跑步爬山,英勇顽强、无人能及,大家称其“铁娃”。

1932年,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游击队在三嘉塬一带活动,赵德荣受其革命影响,参加了红军,开始在红二十六军当战士。1934年2月,红二十六军在高凤坡与国民党军队作战失利,赵德荣与部队失去联系,返回家乡。后在地方党组织的领导下,参加了新正县游击队。同年7月,经乔占财、穆天祥介绍,赵德荣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2月,担任新正县游击队队长。

一次,赵德荣带领游击队奔袭陕西省旬邑县城后,连夜急行军,撤往红河,回到三嘉塬的南庄子村。他们刚刚落脚,旬邑县反动民团团总万盈山得知消息,带领40多名团丁围追堵截,赵德荣带领游击队北撤时,又碰上了对面杀上来的正宁县反动民团。敌人发现游击队仅二三十人,人少力单,又认出了赵德荣,民团头子急了,高声喊叫:“谁活捉赵铁娃赏两千大洋。”游击队腹背受敌,情况十分危急,赵德荣沉着机智,一面指挥队伍同敌人周旋,一面筹谋突围的办法。经过一天激战,天黑时,赵德荣瞅准机会,带领游击队从敌人防守薄弱的险要地势突围,利用夜色钻进山沟,突出了重围。不久,赵德荣的游击队在底庙镇抓住了一个下乡催款的国民党民团团丁,经过审问,得知万盈山来了底庙镇。赵德荣威逼团丁带路,又让游击队员装成饥民,进入城内,擒拿了哨兵,包围了镇公所,活捉了万盈山。这一仗,俘敌30多名,缴获步枪20支,取得了一次重大胜利。

1935年,关中特委决定组建关中游击总指挥部,赵德荣领导的游击队被编为新正二支队。他指挥二支队灵活机动地打击敌人,三战三捷,威震陇东。一次,他们巧妙地引诱驻扎在职田镇(今属旬邑县)的国民党中央别动队进入关中游击队总指挥部设置的伏击圈,打死打伤敌人80多名,俘虏30多名,缴获机枪50多件。又一次,他们配合关中红二团二营,在寺村塬合歼国民党东北军一个正规营。时隔不久,赵德荣奉命率支队攻打石家湾敌人的碉堡,他们事先与堡内“内线”联系,里应外合,胜利完成了捣毁敌人碉堡的任务。是年10月的一个晚上,赵德荣带领新正游击队五支队袭击车家沟敌据点,他们瞅准目标,占据有利地形,迅速摸进敌人堡子,未放一枪,全俘国民党湫头联保处自卫队员20多人,缴获步枪20多支。

抗日战争初期,赵德荣担任了关中警备一旅二团武工队队长。在关中根据地开展的“反霸除奸”斗争中,他带领武工队队员积极活跃在红河两岸,先后处决了巩崇义、郭相堂 、马宏德、豆生禄等大恶霸、地头蛇,既为当地人民除了害,又配合了边区的反“围剿”斗争。

解放战争时期,赵德荣担任新正县游击队大队长。1946年8月,国民党旬邑县驻敌一部进犯新正县边境,赵德荣率领游击队英勇打击、消灭敌人一个中队,俘敌53名,缴获轻机枪2挺、步枪50余支、子弹4500余发、美制手榴弹2箱。1948年春,国民党正宁县保安大队在榆林子马槽沟建起了一个兵工厂,上级命令赵德荣在3日内将其捣毁。赵德荣经过充分考虑,派游击队员以给兵工厂干杂活的名义,巧妙地深入“虎穴”,摸清了厂子里只有12名机械工人,先子俊带自卫队一个班的士兵看守的情况。一天晚上,他和游击队员悄悄摸进了兵工厂,首先杀了先子俊,接着又用调虎离山之计,骗走看守的自卫队员,然后把机器部件和枪支弹药等用牲口全部驮走。撤离前,又点燃火药库,使工厂顷刻化为灰烬。

建国后,赵德荣历任庆阳军分区警卫团某营副营长,正宁县宫河区、永正区区长,榆林子人民公社社长、永和人民公社党委副书记及中共正宁县委委员等职。

赵德荣在革命战争年代,为保卫陕甘宁革命根据地,为人民的解放事业舍生忘死、屡建奇功。他的英雄事迹一直为陇东人民所称颂,曾受到中共关中特委表彰奖励2次,荣立大功2次。五十年代拍摄的故事影片《红河激浪》和同期出版的中篇小说《红河丹心》就是以他和他的战友们的战斗生活为素材创作的。

(作者单位:庆阳市委党史办)

--> 2025-03-27 1 1 陇东报 content_54793.html 1 英雄“铁娃”——赵德荣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