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1版)“肖老师指导我们调整水肥比例,改良倒茬土壤,后几茬甜瓜果实更大更甜。”西峰区什社乡新兴村村委会副主任冯德明说,肖正璐充分利用当地水源、温差和独特土壤,因地制宜进行改良,提升了甜瓜品质,助力小甜瓜走出深山。
日前,在市农科院温泉科研基地的大棚里,农技人员正进行嫁接育苗实验。“试验成功后,将有力推动甜瓜产业提品质、强品牌,为乡村振兴提供强力引擎。”技术员李欣介绍,这项省级重点科研项目通过对比不同砧木对甜瓜生长的影响,筛选出最佳嫁接品种和嫁接方法,集成绿色高效栽培技术,将推动全市薄皮甜瓜产业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肖院长推广的嫁接育苗技术,让西峰的温室辣椒和甜瓜亩产翻三倍。”市农科院经济作物研究所副所长秦一统表示,近年来,市农科院构建起“良种+良法”“设施+农艺”“品质+品牌”的技术体系,有效提升了蔬菜商品率和市场价值。
从田埂到科研的坚守
草帽布鞋,说话三句不离果蔬,钟爱超市蔬菜区和菜市场……肖正璐的“泥土味”贯穿他的职业生涯,他手机里的“陇东瓜菜”微信群如同24小时“诊所”,种植户随时可以向他咨询。市农科院实验室的日程表记录着这位58岁专家的日常:清晨育苗观测,上午田间指导,下午项目研讨,夜晚文献研读。他带领团队攻克高海拔地区茄果类蔬菜越冬难题,制定绿色生产标准18项,有效提升了大棚劳作效率。在他的办公柜里,65本笔记见证着从“津优35号”黄瓜到“陇椒10号”的引选历程。34年间,肖正璐主持参与科研项目50余项,1项获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制定生产标准18项,授权专利4项,发表论文65篇。其研发的薄皮甜瓜早熟技术使甜瓜成熟期提前15天,产量高出1倍,半亩塑料大棚最高收入达到2万元以上。他引进推广的“陇椒系列”辣椒新品种,抗病性强、产量高,成为庆阳“辣椒革命”主力品种。
在肖正璐的推动下,市农科院构建起覆盖市、县、乡(镇)、村四级示范网络,提供全产业链技术服务。肖正璐表示,团队正集成推广绿色高产模式,调整种植结构,示范高效益优新品种,提升特色蔬菜种植比例,着力打造科技示范新名片。
从青丝到华发,从技术员到副院长,肖正璐始终保持着“情为民系、利为民谋”本色。“看到菜农日子越过越好,就是我最大的欣慰。”这位农业专家在乡村振兴新征程上,依旧步履坚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