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阳融媒记者 路世玲
在顶针与剪刀的协奏里,传承不再是抽象的概念。蒙巧玲和王婷婷这些扎根乡土的“守”艺人,或许不能准确说出“传承”二字的含义,但她们却以最朴素的坚持诠释着传承之魂,让古老技艺流淌出时代新韵。
蒙巧玲
一针一线“织”就传统文化纽带
银色的顶针在指尖扣紧,银针在鞋帮来回穿梭,丝丝彩线勾勒出精美图案。63岁的蒙巧玲低下头、眯着眼,细细端详着雏形已现的小虎头。由于常年穿针引线,她的手上布满老茧,沟壑纵横的掌纹清晰可见。
蒙巧玲是合水县太莪乡黑木村人,几十年来,她一直延续着先辈的生活和智慧,坚守着旧时的营生,让传统工艺千层底鞋散发着独特的魅力。
在蒙巧玲的记忆中,只要一有闲暇,她的母亲便会待在屋里做鞋子。而那些做鞋的工序,在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的耳濡目染中,都已深深刻进了蒙巧玲的脑海里。“做一双布鞋的工序相当繁琐,打袼褙、填制千层底、剪底样、搓线、衲鞋底、做鞋帮、上鞋,直至最后定型,缺一不可。”蒙巧玲说。
据了解,完成一双虎头鞋需要一天时间,成人的鞋子更是费时费力,10天左右才能做成一双。晨起暮落间,农活歇息的片刻缝缀几针,成为蒙巧玲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韵律。
凭借着老手艺,蒙巧玲在太莪乡有了自己的小小工作间和70多双手工布鞋。每逢市集,这些凝结着心血的“宝贝”便随蒙巧玲等候有缘人。
“我想趁着眼神还行,再多做一些布鞋,减轻孩子们的经济负担,同时也给老手艺‘续命’。”蒙巧玲说,手工布鞋以前很受大家喜欢,现在时代不一样了,穿手工布鞋的人少了,会制作传统手工布鞋的人就更少了。
“剪花”是女性的艺术,亦是母亲的艺术,花草树木、飞禽鸟兽、自然万物在刀与纸的交集中潺潺而出。
太莪乡邢家坪村的王婷婷,是一个80后农村宝妈。“小时候,因为好奇,跟着妈妈学习剪纸。后来孩子的学校要求制作手工,我也不会别的,就选择了剪纸。渐渐的,我剪得多了,也就爱上了剪纸。”王婷婷说。
从方寸之间的十二生肖到三米长卷,王婷婷的剪纸色彩鲜艳、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线条繁美、清秀灵巧,不仅得到了同乡的肯定,也引起了当地政府的关注。
2024年10月,黑木崖生态康养农庄投运后,邀请王婷婷的剪纸走进农庄,在农特产品展厅有了一席之地。每逢节假日或者重要活动,王婷婷就带着一把剪刀、一沓红纸、一个小刻刀、一张木刻板,现场演示剪纸技艺,剪刀、刻刀起落间为游客“剪”出非遗新体验。
剪纸讲究意象造型,和香包刺绣一样,有图必有意,有意必吉祥。“这幅《报春图》暗藏五福,红梅传春意,平安纳吉祥。”展开70厘米×280厘米的匠心之作,王婷婷眼中跃动着赤诚。
“这些剪纸都很精致,让我们感受到了传统的非遗技艺也在不断与时俱进。”游客李小勇在欣赏完王婷婷的剪纸作品后赞叹道。
看到很多游客喜欢自己的作品,愈加激发了王婷婷的创作热情。“下一步,我想让我的剪纸和日常生活用品结合起来。”王婷婷说,她已经选购了100个扇子,打算将剪纸与团扇结合,这样更具实用性。
王婷婷
80后宝妈巧手“剪”出非遗新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