陇东报社出版 国内统一刊号:CN62-0013 代号:53-27






不 窋

马啸

有关不窋及其活动,史籍记载仅寥寥数语。《国语·周语上》载:“昔我先王世后稷,以服事虞、夏。及夏之衰也,弃稷不务,我先王不窋用失其官,而自窜于戎、狄之间……”《史记·周本纪》载:“后稷卒,子不窋立。不窋末年,夏后氏政衰,去稷不务,不窋以失其官而奔戎狄之间。”这些记载都只是说明在夏王朝衰败的时候,不窋不做稷官了,离开了夏王朝的统治中心,到边远的地方去了。但究竟在什么时候去夏,以上两条关键记录,都没有明确说明。因此,长期以来产生了两种不同的说法。一是太康时期说。《史记集解》引韦昭的注解曰:“夏太康失国,废稷之官,不复务农。”算是“太康失国说”。二是孔甲时期说。崔述《丰镐考信录》中则主张“《国语》所称夏衰,盖谓孔甲以后,谓在太康之时,误矣。”此为“孔甲乱政说”。

李仲立教授认为,不窋去夏,司马迁的记载和看法是正确的。司马迁在《周本纪》中明确写道:“不窋末年,夏后氏政衰,去稷不务。”

不窋是一位有远见卓识的领导人,他见孔甲昏庸无能,荒淫无耻,只知迷信,不问政事,导致夏王朝处于政治腐败、国力衰弱、经济匮乏、人心不稳的态势之中,便主动放弃了所担任的稷官,从夏王朝政府中潜逃出去,率领周部族离开夏的统治中心地,隐姓埋名,到夏统治的边远地区另辟蹊径,走自己的路,使周部族发展壮大起来。这就是《国语·周语》中所讲的“及夏之衰也,弃稷不务,我先王不窋用失其官,而自窜于戎、狄之间”的真实内容。所以不窋去夏不是受到什么外部力量的威胁,也不是夏王朝哪一位国王罢免了他的稷官,而是由于对以孔甲为代表的夏王朝的腐败政治的不满和发展周部族的强烈责任感这两方面的原因,促使不窋愤然出走,故谓之“自窜”。

不窋去官以后,率领部族“自窜”或者说所“奔”的“戎狄之间”究竟是哪里?《国语》《史记》也没有具体清楚地说明。目前史学界也有不同的说法:一曰奔邰(今陕西武功);二曰奔内蒙古东南部;三曰奔甘肃庆阳。李仲立教授在其《论先周文化渊源》一文中认为不窋自窜于戎狄之间所指之地为甘肃庆阳。在其《论不窋》一文中提出三点理由:

第一,韦昭《国语·周语》注曰:“……不窋失官,去夏而迁于邠,邠西接戎,被接狄也。”古代邠地范围较大,且为戎狄杂居之地,庆阳亦为邠地,号为北豳。周部族是以农牧业生产为特征的部族,他必然要选择距夏统治中心较远、又宜于发展农业生产的地方,使自己既不受到夏王朝的威胁和牵制,又能为周部族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和机遇。陇东庆阳地区属黄土高原腹地,古代森林茂密,内有泾河支流数条,黄土土质疏松,气候比较温和,是农业耕作区,山坡上也可放牧,其自然条件与周人原处地晋南差异不大,“窜”至陇东庆阳一带在当时是比较理想的。

第二,《史记》史注、舆地志与方志有相关注释与记载。《括地志》载:“宁、原、庆三州,秦北地郡,战国及春秋时为义渠戎国之地,周先祖公刘、不窋居之。”宁、原、庆三州为戎狄杂居之地,包括今庆阳地区、平凉部分地区、宁夏原州区及陕北部分地区,有比较大的活动地域。在这一片广大地域内,在戎狄势力的空隙中容易形成活动点、面,不窋率领的周人把今庆阳作为活动的中心地,在环江与东河交汇处修筑城池。《括地志》曰:“不窋故城在庆州弘化县南三里。即不窋在戎狄所居之城也。”唐代的弘化县即今之庆城县。不窋故城在今庆城县境内。《元和郡县志》《寰宇纪·关西道庆州》《古今图书集成·职方典·庆阳府部汇考》都有同样的记载。明清地方志,记录更为丰富。据明代嘉靖《庆阳府志》、清代乾隆年间修的《甘肃通志》载,在庆阳东十里地多花木,称为花坡,相传为“不窋遗园”,清代志书大多延续了明代嘉靖《庆阳府志》的相关记录。

第三,“不窋”的名字与窑洞有关。《诗·大雅·绵》载“陶复陶穴”,就是说周人居住的是窑洞,而不是地面建造的房屋。李仲立教授在《公刘迁豳辨析》一文中曾说过:“不窋的名字可能与住窑洞有密切关系。”《国语·周语》和《史记》记载,周人的首领曾“世为后稷”,除有“弃”名,其余首领均未见其名,故有世系缺少之存疑。李仲立教授认为,不窋其人可能当时也未有名,不窋之名是到“戎狄之间”,即甘肃庆阳后,人们呼叫的,然后以“不窋”之名载入了史册。《说文解字注》:“丕,大也,从一,不声,丕与不音同,故古多用不为丕。”《说文》:“窋,物在穴中貌,从穴中出。”段玉裁注:“从穴出声。”《辞海》说:“‘窋’同‘窟’,土室。”“窋”是指动物或者人住在窑洞中,又从窑洞中突然走出来的意思。丕窋是指当时住在大窑洞中的人。所以被人们呼为不窋。《诗·大雅·绵》说周人迁岐以前是“陶复陶穴,未有家室”。周人迁岐后,《史记·周本纪》云:“古公乃贬戎狄之俗,而营筑城郭室屋。”这就清楚地说明早期周人住窑洞。“陶复陶穴”在泾河中上游地区是古人居住的主要方式。不窋率周人到今甘肃庆阳后,利用当地黄土层厚的特点,在马莲河沿川地带的塬峁崖畔挖掘窑洞居住。“陶复陶穴”,陶,与窑同,古谓之陶,今谓之窑。“复”,《说文》从穴做覆,云:“地室也。”段玉裁注云:“《毛传》云:‘陶其土而复之,陶其壤而穴之’;土谓坚者,坚则不崩压,故旁穿之,使其上有覆盖,陶其土,旁穿之也;壤渭柔者,柔则恐崩,故正凿之,陶其壤谓正凿之,直穴之中谓中溜也。”窑洞修建方便,牢固安全,冬暖夏凉,直到现在,庆阳地区不少群众仍居住在窑洞里。不窋的名字正反映了周人在庆阳豳地居住的特点,也许那时人们称住在大窑洞中的周部族首领为“不窋”。如果这种说法符合实际情况,“不窋”之名也就成为“窜于戎狄之间”当在今甘肃庆阳的又一佐证。

相传不窋去世后葬在庆城东山(帽盒山巅)。庆城县博物馆在20世纪90年代经发掘整理,发现了明代嘉靖年间所立陵墓碑残件。进入新世纪以来,新建了周祖陵文化景区,现为AAAA级国家风景旅游区。

不窋为夏王朝世袭农官和第一位留名的稷官,是一位有远见的政治家,不固守成规,因时因事而异,着眼于未来,根据夏王朝当时政治形势发展情况而主动放弃稷官。他从当时中国地广人稀、方国林立的实际情况出发,采取去夏而窜于戎狄之间的策略,到距夏统治区域较远的落后地区去谋求周部族的生存和发展,充分显示出他是一位勇于开拓进取、具有强烈责任感和使命感的有胆识的首领。

(压题图为庆阳融媒记者陈飞摄)

--> 2025-07-16 1 1 陇东报 content_57607.html 1 不 窋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