陇东报社出版 国内统一刊号:CN62-0013 代号:53-27






(上接1版)为实现这一目标,我市举办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喜迎香包节 共创文明城”文明传播主题晚会,将香包文化与文明传播相结合,通过精彩的文艺表演,传递文明理念。“榜样的力量”沉浸式社区文明实践活动,则以身边的榜样为引领,让市民在参与中感受道德力量。这些活动以南梁说唱、剪纸、皮影等本土特色文化形式为载体,将文明理念和道德规范生动地展现给市民,深受大家喜爱。

我市还组织编纂了《庆阳历史文化大观丛书》六卷。这套丛书深入挖掘了庆阳的历史文化内涵,让王符、李梦阳等本土历史文化名人和故事“活起来”,成为历久弥新的“庆阳记忆”。依托各类文化场馆和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创新开展城市文明会客厅和“做文明有礼庆阳人”等主题活动,为市民提供了交流互动平台,共同涵养城市崇德向善的精神气质。

以文兴业,撬动城市发展动能

庆阳民俗文化独树一帜,香包、刺绣、剪纸、道情皮影和陇东民歌被誉为“庆阳五绝”。我市充分发挥这一独特优势,深入挖掘传统民俗文化蕴含的精神内涵和时代价值,围绕以香包为代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和开发利用,加快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先后成功举办了20届庆阳香包民俗文化节,成为我市展示民俗文化的重要窗口,也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庆阳的香包、刺绣等手工艺品远销26国,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指尖经济”。同时,我市还注重文化创新,本土IP“香宝宝”与哪吒、黑悟空等动漫形象跨界联动,短视频《香宝宝庆游记》入选央视优质稿件,庆阳民歌改编版唱响“兰马”赛事,全网文旅宣传视频累计流量超200亿次。

此外,我市还积极推动岐黄中医药文化的传承与发展。通过开展岐黄文化论坛、岐黄大讲堂等活动,弘扬以《黄帝内经》为标志的庆阳岐黄中医药文化,将文化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为城市经济发展提供了新的增长点。

以文惠民,彰显城市幸福底色

我市坚持以文化为纽带,深入实施重点文化惠民工程,致力于促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不断满足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

“我们的节日”“书香庆阳 全民阅读”等主题活动的开展,让市民在传统节日和经典阅读中感受文化魅力。依托“陇东风情园”,对“三馆一院”进行一体化搬迁、园区化布设、集聚式发展,成为庆阳文化新地标,不仅提升了城市的文化品位,还带动建成了一大批城市公共阅读空间,让市民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优质的文化服务。

充分发挥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平台作用,运用“文艺+理论”“大广场+面对面”“新媒体+短平快”等形式,打通了公共文化服务“最后一公里”。无论是在城市广场,还是乡村角落,市民们都能便捷地享受到文化服务。此外,我市深入实施农文旅融合发展百千万工程,让文化赋能乡村振兴,让农村共享文化发展成果,推动城乡精神文明建设融合发展。

如今的庆阳,正以文化为支点,撬动着从“文化资源大市”到“文化经济强市”的跨越——让高天厚土不仅承载历史的厚重,更焕发出现代产业的活力,在文明与发展的双向奔赴中,书写城市之变的“文明密码”。

--> 2025-08-04 1 1 陇东报 content_58043.html 1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