陇东报社出版 国内统一刊号:CN62-0013 代号:53-27






环 县

党建引领 多元共治 激活社区治理“内动力”

庆阳融媒记者  乔洁

社区是党和政府联系群众、服务群众的“神经末梢”,承担着城市治理“最后一公里”的重要职责。近年来,环县以党建为引领,探索构建多元协同治理模式,通过完善治理链条、创新治理模式、健全保障体系,实现社区治理既有力度又有温度,让群众幸福“加码”。

筑牢治理链条,让责任落实“无缝衔接”

“没想到,我刚反映了电梯发生故障,马上就有人来维修了,现在的社区服务真的好。”家住县城天庆园小区的张女士对社区服务很是满意。张女士的话体现了环县聚焦“房屋品质、规划配套、物业服务、邻里矛盾”四大方面开展社区治理的实效。

围绕社区治理,环县积极完善“社区党支部-议事机构-执行主体”治理链条,将党的领导贯穿治理全过程。由社区党支部发挥“主心骨”作用,牵头梳理群众急难愁盼问题;由议事机构吸纳党员代表、居民代表、商户代表等多方力量,共同商议解决方案;由社区工作人员、物业人员、志愿者等组成执行主体,负责将商议结果落到实处。通过这一系列措施,群众参与社区治理的积极性提高了,大家主动向党组织靠拢,形成了思想同心、行动同频的治理合力,实现了社区里的“烦心事”有人管、管得好。

“以前,社区事多繁杂,难免会出现‘谁都管又谁都管不细’的情况。现在,有了清晰的治理链条,大家干事更有方向和条理了。”文化路社区党支部书记邓婕说。

创新治理模式,让多元力量“同频共振”

“小区的垃圾清运不及时,网格员上报后,社区工作者第一时间到达现场,物业随即安排车辆清运,我们居民也自发参与进来,大家一起让小区变得干净整洁。”家住县城地中海小区的居民张月说。

张月口中的高效服务,得益于“党建+网格+物业+志愿”四位一体治理模式的深入推行。环县将党建工作与社区网格化管理、物业服务、志愿服务深度融合,打破治理主体间的壁垒。由社区党组织牵头,网格员化身“信息员”,每日巡查收集居民需求;物业公司强化服务意识,及时响应网格反馈的民生问题;志愿者队伍主动补位,在政策宣传、矛盾调解、环境整治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党建的“红线”串联起各方力量,让原本分散的治理资源形成“组合拳”,激活了多元主体参与治理的动力,让社区治理从“单打独斗”变为“组团作战”。

健全保障体系,让治理运行“规范长效”

“谁的车堵在这儿?赶紧挪一下,我着急出去!”日前,在县城地中海小区13号楼前,业主李先生焦急地喊道。闻讯赶来的物业经理赵德有立即通过登记册查询到车主信息,随即联系车主前来挪车,一场邻里纠纷解决在萌芽状态。

据了解,地中海小区有1082户居民,停车矛盾曾是“老大难”问题。如今,晚归的上班族能够轻松找到错峰空位,党员志愿者引导外来车辆停入临时停放区,从“抢车位”到“有位停”的转变,正是社区治理发挥了作用。

治理有效,离不开制度保障。环县着力构建多元协同的治理保障体系,通过建立常态化协商机制,社区定期组织各方主体座谈,面对面解决治理中的堵点问题;完善利益共享机制,让参与治理的各方在服务群众中实现价值认同与资源互补;整合党建资源、社会资源、公共服务资源,为社区治理提供坚实支撑;强化考评机制,将治理成效与各方责任挂钩,确保治理行为有章可循、有据可依。这套保障体系规范了多元主体参与的治理行为,让社区治理既充满活力又井然有序,让共建共治共享的理念深入人心,为治理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打下了坚实基础。

从治理链条的优化到多元模式的创新、再到保障体系的完善,党建引领下的社区多元协同治理模式让越来越多的社区实现从“管得住”到“管得好”、从“被动应对”到“主动服务”的转变。截至目前,环县“光明益站”服务平台有效调解纠纷140余起,“5分钟便民服务圈”让1242户新迁入居民迅速融入社区大家庭,“道德积分存折”为257名居民兑换食用油、抽纸等日常用品……真正实现了“民情在家门口感知、民需在家门口回应、民力在家门口聚合”,绘就了一幅百姓安居乐业、社会和谐稳定的幸福画卷。

--> 2025-09-12 环 县 1 1 陇东报 content_59096.html 1 党建引领 多元共治 激活社区治理“内动力”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