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 庆阳融媒记者 郭海霞
秋天,在环县的梁峁沟壑间,最动人的景致莫过于那一方方错落分布的药田。秋风拂过,柴胡、板蓝根、黄芪、黄芩等中药材随风起伏,荡起层层灰绿色涟漪。
这缕药香,从肥沃的泥土深处渗溢而出,从饱满的药材根茎中自然析出,从药农沾满泥土的指缝间轻轻飘出,飘满富民路。
药田织锦——
梁峁间飘起“致富香”
“你看这板蓝根,品相、颜色都好,长约40公分、粗两指,还分出10来个枝,再过半个多月就能采挖了。”日前,环县秦团庄乡贾塬村中药材种植大户范吉峰捧着刚出土的板蓝根,笑意盈盈地说。
今年上半年,有着20多年板蓝根种植经验的安徽人范吉峰,经实地考察,发现秦团庄乡的土壤、气候适合种植板蓝根。他当即流转1200多亩地,成立莉安药苑家庭农场,还带动当地农户种植1000亩,为农户提供“全链条服务”——从播种到田间管理全程技术指导,药材采挖后统一收购销售。
“按目前长势,每亩至少采收200公斤干货,预计每亩收入2000元左右,总产值能达240万元。”谈及收成,范吉峰说。
据秦团庄乡乡长王明介绍,目前,全乡中药材留存面积6000余亩,主要种植黄芪、黄芩、板蓝根等,每年可提供100个稳定用工岗位,工期60天以上,为群众创造家门口就业机会,同时通过科学配方升级产品,开发黄芪养生茶等特色产品。
在环县虎洞镇贾驿村,大片平坦土地上,连片的柴胡植株随风起伏,空气中弥漫着柴胡特有的清苦药香。
说起这里的柴胡,绕不开一个人——贾生汉。
52岁的贾生汉,种了20多年柴胡,从最初小规模种植,到如今的700多亩,成了当地有名的“药秀才”和致富带头人。
在他的带动下,周边群众纷纷投身柴胡种植,逐步形成以贾驿村为中心、辐射周边各村的中药材种植产销产业链。如今,贾驿村柴胡种植户增加至156户,种植面积扩大至1.45万亩,柴胡成了全村的“致富良方”、群众增收的“金钥匙”。
链式发展——
从“草根”到“精品”的跃升
随着种植规模持续扩大,环县中药材加工产业顺势崛起,从“田间”到“车间”的产业链条不断延伸。
秦团庄乡街道旁的环县环芪康中药材种植合作社内,5名工人身穿蓝色工服,忙着分装、称重晒干的黄芪药片。
“我们依托全乡‘羊+产业’政策,主营中药材种植与初级加工。”合作社负责人梁有堂介绍,合作社2017年成立,起初试种400多亩中药材,效果显著,此后逐年扩大规模。今年,他个人种植了500亩黄芪、黄芩、柴胡、板蓝根等中药材,在合作社带动下,村民种植中药材的积极性很高,全乡中药材种植面积达5400多亩。
与秦团庄乡发展中药材产业一样,2023年11月,虎洞中药材加工厂建成投产,由当地种植大户贾生汉担任负责人。工厂与周边1000户中药材种植大户建立紧密利益联结,每年向村集体固定分红约12万元,直接带动100余人实现就近就业。这里不仅能完成药材清洗、分拣、晾晒等初加工,还可生产中药饮片、中成药等深加工产品,让中药材附加值实现“节节高”。
在加工产业上,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尤为凸显。环县鸿康中药材产业开发有限责任公司深耕甘草产业,兼顾多元药材经营,主营甘草收购、分级、切片,及其他中药材种植、收购、加工、销售与出口。目前,该公司拥有工人230人、加工厂区4个,年加工甘草出口供货量达1000多吨,年产值5000万元,实现利税42万元。
政策护航——
中药材铺就振兴路
如何将地域资源优势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经济优势?环县给出了答案。
环县立足自然禀赋,引导农民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中药材产业,不仅推动农业产业结构优化调整,更为农民开辟了稳定增收的路径。
截至目前,全县中药材在田面积14.8万亩,其中留存面积9万亩、新栽面积5.8万亩。
为确保中药材产业行稳致远,环县从多维度发力,构建起全链条支撑体系:科学规划产业布局,建成小南沟乡许掌村、虎洞镇贾驿村2个千亩柴胡种植示范村,带动打造小南沟乡、虎洞镇2个万亩中药材种植示范乡镇。
今年,环县出台的一系列补助政策给群众吃下了“定心丸”:对当年留存中药材需病虫害防治的,按每亩20元标准给予补助;对龙头企业当年建设的黄芪、黄芩、柴胡等优势药材种苗繁育基地,验收合格后按每亩1000元标准补助;对种植主体当年购买的机械,按最高不超过30%的标准补助;对当年新建200亩至5000亩的中药材标准化示范基地,一次性奖励1万元至30万元。
同时,持续发挥鸿康中药材产业开发有限责任公司等企业的带动作用,引进种苗繁育企业,在洪德镇许旗村流转500亩土地建设黄芪、黄芩种苗繁育基地,建成后可提供种植1万亩药材的种苗。通过与科研机构合作,引进优良品种、加强技术指导,各乡镇合作社也为种植户提供专业技术支持、挑选优质肥料、组织外出学习,全方位提升药材产量与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