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阳融媒记者 陈思
历史为根,文化聚魂,当古老陇东的历史、文化和精神被浓缩在文献典籍中,文化脉络便让一城、一地、一方人于纸间,知过往,向未来,探寻黄土褶皱里的诗和远方。
2025年8月,《庆阳历史文化大观丛书》正式出版发行。全书140余万字,将遗址文物、民俗非遗、名人贤达、红色文化、文学艺术、学术典籍集纳其中,如承载历史使命的“文化犁铧”,翻开黄土大塬深藏千年的故事。
文化根脉唤醒时代回响
纵览庆阳,深厚的历史底蕴和丰富的文史资源共同构成了这片文化沃土。20万年前,先民们在庆阳繁衍生息;7000多年前就有了早期农耕;5000多年前,人文始祖轩辕黄帝在此与庆阳先民、中医鼻祖岐伯谈医论道,成就了中华医学元典《黄帝内经》。正在发掘的南佐遗址发现了黄帝部落都邑性质的大型建筑遗址群,实证了五千年农耕文明的历史,考古学界有“南有良渚,北有南佐”“中国最早的紫禁城”之谓。3000多年前的夏朝后期,周人先祖不窋、鞠陶、公刘三代人在庆阳大地上教民稼穑,开创黄河流域农耕文明之先河,夯筑了周王朝兴盛的根基。秦、汉、唐、宋时期,庆阳成为北方游牧文明与中原农耕文明深度交融的重要区域,承担着拱卫长安、屏藩关陇的重要职能。
庆阳名贤辈出,人杰地灵。王符、李梦阳、米万钟等庆阳杰出人才,在中国思想史、文学史上有着重要影响。唐代名臣狄仁杰曾任职宁州,宋代名臣范仲淹父子三人四知庆州,皆政兴于当时,惠泽于后世。刘志丹、谢子长、习仲勋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这里创建的以南梁为中心的陕甘边革命根据地,在中国革命史上具有“两点一存”的重要地位。在历史演进和民族交融中,庆阳大地上生发并积淀了丰富的民间艺术和多彩的民俗文化,以香包、刺绣、剪纸、道情皮影和陇东民歌为代表的黄土地域文化,形态古朴,寓意深邃,具有独特的精神价值、艺术价值、审美价值、康养价值和经济价值。
“周虽旧邦,其命维新”。每个历史发展和文明演进的节点上,庆阳总是以宽广的胸襟和沉稳无畏的气度,写下极具传奇与个性的一笔。南水北调、西气东输、西电东送、东数西算、西部大开发等国家战略叠加落地,庆阳爆发出了积蓄已久的充沛能量和日新月异的创新活力:能源综合利用深入推进,点燃了工业经济腾飞的希望;“三元双向”循环农业模式探索推广,大幅提升了农业综合效益;东数西算工程加快建设,新时代的庆阳数起云涌,成为璀璨夺目的中国算谷;由公路、铁路、航空组成的立体交通网络四通八达,城乡面貌日新月异,陕甘宁毗邻地区区域性中心城市正展现出强大的资源聚集力和辐射带动力。
在历史与现实的共同催动下,2023年4月,庆阳市委、市政府出台《关于深化文旅融合加快文化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让文化研究从地方叙事,走向国家视野,让流淌在庆阳人血脉里的文化基因,焕发出新的时代光彩。
守正创新筑起文史高地
历史文化典籍是中华文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推动历史文化典籍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是当代社会的现实需求,也是文化典籍永葆生命活力的可靠保证。陇东学院教授、陇东历史文化研究中心主任马啸表示:“经世致用,为拨云破雾,探寻地域文化真特色凝聚共识;为文化繁荣垫底,为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服务,是动议撰写这套丛书的初衷,也是其成书面世应有的筋骨。”他认为,这套丛书除在选题和构架上蕴含深意和雅意之外,力图开启认识和鉴别特色文化的新途径、新境界,是其更重要的命义所在。
学术典籍、民俗非遗、红色文化、名人贤达等各卷,从不同角度汇集、分析和介绍相关优秀文化类型,精选素材案例,尝试提升宣传推介和利用的能力与效果,力图为文化事业与旅游产业发展开启新资源。遗址文物卷的撰写更是“用文物说话、让历史发声”,以推动历史遗址与文物的活化利用,让历史文化遗产焕发新光彩,从而揭示庆阳在历史上的重要地位和影响,盘活馆藏文化宝库,利用好人文资源禀赋,为文旅融合深度服务。文学艺术卷则首次将文学与艺术熔为一炉,对庆阳当代文学史、历代艺术史进行梳理和概括,具有重要的现实借鉴价值。
作为《庆阳历史文化大观丛书》的主要编纂者之一,马啸认为,这套丛书以大视角和新高度认识并盘点庆阳优秀传统文化的构成和优势,系统阐释和展示庆阳“有足够的历史长度和足够的历史厚度”之基本面貌,是系统总结、吸纳、利用近年相关学术研究成果,展示地域文化内涵和形象的集学术性、通俗性、趣味性于一体的精粹之作。
让文史资料走出馆阁、走进群众、服务社会,一直是文史工作者努力探索的方向。《庆阳历史文化大观丛书》首发式上,市委常委、市委宣传部部长迭目江腾表示,这套丛书既适合单卷阅读,也可以成套学习,既有理论深度,又有具体方法,体例科学、形式活泼、语言生动、图文并茂,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文化溯源、历史知识、文化故事、逸闻趣事、典型案例、专家观点等方式,帮助读者更好地学习、理解和应用,力求将庆阳历史文化的真实面目和丰富多彩的内容以通俗易懂的方式呈现给读者。
编纂过程中,编者们始终坚持守正创新、与时俱进,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牢牢把握丛书的主题和方向,坚守以史为鉴的优良传统、科学分类的编纂方法,保持历史文化的连续性、系统性、客观性。紧跟时代步伐,创新编纂理念、内容、方法,不仅涵盖以前的史学理论与研究成果,还特别关注了当前的热点问题和前沿动态,与时俱进地挖掘展示庆阳历史文化的时代精神、时代价值,引入新观点、新方法和新案例,激发读者的思考与创新意识,保持了丛书的科学化、时代化、多样化。
群贤毕至建言文化强市
《庆阳历史文化大观丛书》编纂工作于2023年4月全面启动,为确保丛书达到“系统、权威、规范、可读”的标准,编者们按照“体例规范、内容严谨、表述准确、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的总体要求,采取分组编写、交叉互审、集体会审等方式,十易其稿、数次增删,精心打磨、力臻完善。
2025年8月举行的《庆阳历史文化大观丛书》出版发行座谈会上,全国文化领域的知名专家学者汇聚一堂,聚焦丛书出版的文化价值、现实意义,为庆阳高质量推进历史文化传承创新发展“把脉开方”。
“对过去的历史文化进行总结、反思,其实是为了更清晰地了解我们自己。当然,文化也是一种底气,可以增加一个地方的自信。”在《庆阳历史文化大观丛书》出版发行座谈会上,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周绚隆表示,“对庆阳而言,通过对地域文化、文明、历史的追溯、思考、对比,可以反映本土文化的独特性。庆阳在整个甘肃经济版图中具有重要位置,但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发展需携手同行。庆阳人应从文化大版图里清晰找寻属于庆阳的文化定位,从民间传承到地域创新,应做更深入的研究,与国内主流文化进行对接、对比,将研究提高档次、挖掘深度,重塑地域文化精神风貌,形成庆阳特色的文化影响力。”
中国社会学会理事、北京大学中国社会与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于长江认为,鉴以往而知前路。在强调新时代人文精神的当代,一个比较全面的文化历史梳理及文化建设,对社会建设和社会治理有重要意义。“因为现在的产业和经济已非传统意义上的狭义商业行为,人们更看重一个地方的历史、人文、社会、文化、文明程度等综合实力。”于长江说,“《庆阳历史文化大观丛书》的出版发行,会对扩大庆阳影响力、以文化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带来正向推动作用。而从学术研究角度考虑,整套丛书的素材收集、整理、考证,除了具有重要文献价值,也为未来研究人文社会发展破题。庆阳的专家学者应在这套丛书的基础上,进一步深挖庆阳独有的文化、民俗、地域精神,充分激发出驱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深层力量,增强文化自信,更加自觉主动地把握和利用文化力量。”
文化自信是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庆阳历史文化大观丛书》具有脉络清晰的传承谱系,五彩缤纷的文化魅力让人们观一书而知庆阳历史文化渊源,有效传播地域文化,延续庆阳文脉,让庆阳地域特征“亮起来”,将激励庆阳人民以“文”为笔、以“史”为墨,共同书写高质量文化强市的壮丽篇章!